努力让百姓打官司不求人,在审理案件中就是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办理、化解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定纷止争。
原告于某某已经75岁了,被告李某1994年向其借款10000元至今未还。从2016年至本案立案时,于某某已经是第三次起诉了,因为一直无法联系到李某,于某某又不能提供借据,故前两次起诉都无奈撤诉了。2019年1月,于某某听说李某已回铁力的消息,故又再次诉至法院,这次诉讼的结果仍是撤诉,但却与前两次不同。
立案后,法官和书记员多次按照原告提供地址到李某家送达,可一直没有人开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天中午,法官敲开了李某家的门,见到了李某这个亦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李某得知诉讼案后,情绪非常激动,称不欠原告钱,拒绝在送达回证上签字,并将送达文书扔到了门外。
如果仅仅是就案办案,因为原告证据不充分,判决其败诉,对法官来说是常理。但法官考虑到,虽然只是10000元的借款,却事关公平诚信,原告从1994年要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必须给原告一个交代。
法官再次和李某进行了沟通,这一次李某的态度有了缓和,法官认真听李某详细讲述了当年借款的情况,通过近1个小时的通话,李某终于同意到院调解。调解室里,三十多年未见面的两位老人四目相对,两位“老小孩”你来我往赌气斗嘴,从细微处法官看到了希望,两位老人还有情分在,最终通过劝说,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李某偿还于某某借款4000元,并重新出具了借条约定还款的时间,于某某欣然递交了撤诉申请书。
至此,两位老人终于冰释前嫌,还谈了很多当年的人和事,都感慨万分,二人相互搀扶一起走出了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