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铁力市法院:政法英模张淑霞办案札记-案结事了

发布时间:2021-05-11 11:02:40








    这起土地纠纷案的原告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庭审过后,他发微信消息对我说--“我相信法律一定会为我这个老人撑腰,相信法官一定会公平公正的查清事实真相,妥当处理这件事”。

    该案的标的是返还2.5亩开荒地。庭审时,原告提供的证据无法证明土地在被告和第三人处,而且争议的土地处于某村委会与某农场交界处,该土地几经流转,土地到底被谁耕种,原告亦无法举证。

    如果仅凭证据可以判决驳回原告诉请,案件审结,但事情没了。为了减轻老人的诉累,我向其释明后果,帮助他分析案件脉络,并建议他向土地实际耕种者主张权利,但原告已年过七旬,法律认知不高,另行诉讼对于他而言也是困难重重。

    土地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面对老人无助的目光和祈求的话语,我深知另行主张权利对他而言的不容易,于是当即决定暂缓下判,试试调解解决问题。

    被告和第三人的不配合给案件调解带来了难度。为了让双方当事人内心信服,我先后联系了争议土地所在的村委会和农场负责人,深入村屯查看台帐和航拍图,了解争议土地的相关情况,并向双方建议现场勘查。

    我的建议得到了村委会、农场负责人的认可和支持,冰雪融化后,春耕整地前,为不耽误种地,我及时联系各方到场,对争议土地进行现场勘查,并使用GPS对相邻土地进行勘测。我和我的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历经数小时,在四五级的大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测量结果显示:原告主张的土地由案外人刘某某耕种,刘某某在外地打工,对此非常抵触。

    我围绕法律和事实向其分析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说七旬老人的困苦和不易,最终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协调下,案外人刘某某通过微信向原告支付了6000元土地补偿款,原告当即申请撤诉。看到双方当事人满意的笑容,我感觉到内心很温暖。

    起初,因为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我听不懂他话语的意思,但到案件结案时,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我可以很好的领会意思。法官是应该与群众心意相通的,心意通了,语言也就通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