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1岁的韩玲玲怀着对法官职业的向往走进了铁力市人民法院。26年来,她历任书记员、法官助理、审判员职务,现任铁力市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2017-2021年,韩玲玲共审理各类民事案件672件,审结案件数量在本院名列前茅,达到零上访率。
在投身司法事业的26年里,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审理过纷繁复杂的民事案件,挽救过濒临破碎的家庭,化解过积怨已久的邻里纠纷……真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她的骨子里。
倾情为民,精准办案化纠纷
2021年4月,因漏水导致房屋被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原告周某将孙某诉至法院,同时申请对财物损失进行鉴定。但走鉴定程序鉴定费预计近万元,很可能超过诉讼标的,这样的诉累会让本就积怨的原、被告矛盾进一步加深。
考虑到这些因素,韩玲玲明确了办案思路--走出审判庭,绕开传统的鉴定程序,调解解决原被告的诉讼。
韩玲玲首先来到原告起诉被水浸房屋现场实地查看房屋受损状况,初步“摸底”做双方的调解工作,但双方给出赔偿的数额差距很大,使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多年的民事调解经验练就了法官的“神通广大”。韩玲玲再次与原被告双方进行沟通,建议双方各自找一名熟识的装修人员共同到现场对财产损失情况进行判断。此举虽然不具有权威性,但可以让双方对损失数额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定位赔偿数额。韩玲玲一面悉心劝导原告,告知被告身处异地且无固定工作,案件如果进入到执行环节可能会存在执行困难;一面详细为被告释法明理,告知其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后果。
经过十余次的调解,双方达成和解,身在外地的被告很快将赔偿款转至原告微信账户,原告申请撤诉,案件顺利结案。
“有时候用传统的司法鉴定的老路子行不通,探索用群众能接受的方法试一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重点是作为法官应该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用心为群众解决事。”韩玲玲说。
定纷止争,柔情调解显温度
原告商某与被告吕某婚后育有一女,两人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并约定孩子由被告吕某抚养,商某于2021年4月将吕某诉至法院称,吕某长期在外务工,探视中发现孩子由吕某母亲代管,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要求变更抚养关系由商某自己抚养。
为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抚养问题。韩玲玲第一时间到孩子住处了解实际生活情况。经了解,吕某长期外出务工并在外地定居,将祖孙二人留在农村居住,生活条件有限。韩玲玲在与吕某沟通时,吕某以商某身患疾病无能力抚养孩子为由不同意变更抚养关系。
秉持着一切为孩子考虑的原则,韩玲玲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耐心疏导。通过不懈努力,双方握手言和,二人均表示今后会给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怀,吕某承诺将孩子接到自己定居的地方与自己共同生活,尽好父亲的责任。商某也当即递交了撤诉申请,案结事了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几个月后,韩法官再一次致电男方,了解到孩子已经在父亲身边抚养,如今生活环境有了改善,孩子也开朗了许多。通过微信给韩法官发送了孩子的近照,看着照片上孩子灿烂的笑容,韩玲玲的心终于落在了实处。
对于婚姻家庭类案件,调解无疑是将对孩子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的一种方式,工作中,韩玲玲始终坚持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阶段,避免纠纷恶化,让司法也充满人情味。
砥砺前行,勇于担当再出发
2021年7月,韩玲玲从民一庭调整到立案庭工作,新的领域,新的挑战,她深知自己在立案方面的业务能力还有所欠缺,于是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使自己能够尽快进入角色。立案庭是人民法院的窗口,是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的岗位,也是最需要热情与耐心的岗位。所以韩玲玲对每一位来立案、咨询的当事人都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对他们的诉求都会严肃认真的对待。为进一步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韩玲玲带领团队加强诉调对接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讼前端,开通诉前调解“绿色通道”,让当事人“最多跑一趟”就可以案结事了,减轻了诉累,增强了老百姓的司法获得感。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韩玲玲无论身在哪个岗位都兢兢业业、淡薄名利,把全部的情感倾注到执法为民的天平上,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默默无闻地履行着一个法官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