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官,正好赶上您今天来村里普法,借着这个机会,我想跟您说一件最近村里发生的闹心事……”在铁力市工农乡“逢四说事”普法工作日的这一天,张淑霞接到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曹海民的求助。
“我们村里有两户村民,还是亲兄弟,为了农田地排水的事产生矛盾,甚至闹到了派出所,我们也组织了多次调解,但也没见效,最近听说哥哥已经请了律师,打算要起诉弟弟,这要是对薄公堂,五六十年的兄弟情分可就没了,更何况我们村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张法官你能不能再帮着说和说和、调解调解,最好别闹到打官司的地步。”
“我们能调尽调,你再详细说说哥俩的矛盾缘由。”张淑霞说道。
原来,兄弟两家的水田地南北相邻,哥哥在北,弟弟在南,最南边是排水河。十年前,哥哥将15亩口粮田租给了弟弟耕种,弟弟经过开垦,将周围荒地与自家承包田连成片,导致最南边的河道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今年,哥哥将土地收回自已耕种,但稻田排水需从弟弟家田里经过,弟弟坚决不同意。于是,气不过的哥哥找律师写好了诉状,打算将弟弟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弟弟协助在地边开条排水渠。
初步了解情况后,张淑霞与乡镇干部、司法所调解员一同前往两家地中现场勘查情况。“如果从地里开凿一条排水渠,从北到南有100多米,真动起工来,抛开浪费人力物力、耗时长投入大不说,还浪费耕地,得不偿失。”张淑霞分析道,“在地里开凿排水渠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双方和解,要么让弟弟准许哥哥通过自家地里排水,要么让哥哥将地继续包给弟弟耕种,疏通兄弟俩心中的‘排水渠’,矛盾自然化解了。”
“现在兄弟俩见面连话都不说,要把积怨已深的兄弟二人组织到一起可不是简单事儿,我在中间没少做工作,每家跑过四五趟,不是他家‘亲属生病,要照顾’,就是那家‘干活呢,没时间’,双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辞”,曹书记解释说。张淑霞决定将调解方式由“面对面”改为“背对背”。
当日下午,张淑霞与司法所、乡镇调解员直接前往兄弟二人家中做说服疏导工作,并进一步了解案情。
“他在承包期间私自改动水田方向,还把周围的荒地开了,导致我水田地里水无法直接排放至河里,他还偏偏不让排水渠从他家地里过,法官,你说,他讲不讲理?”哥哥义愤填膺地说道。
“你先别着急,通过诉讼解决矛盾没问题,但你要经过别人地开水渠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眼下秋收在即,田里的庄稼耽误不得,亲兄弟俩有啥深仇大恨,双方各让一步,咱们先在诉前调解调解,越快解决越好,是不是?”张淑霞耐心劝说道,并约来他的代理人帮助做其工作。
“法官,我憋屈呀,他们太欺负人了,你可得给我做主!”兄弟媳妇委屈说,“我承包他家地二十多年,从没差过他家承包费,但今年快种地时,他突然提出承包费涨价,我种子化肥都买好了,准备泡种子了,他说涨就涨,我心里憋气,别人家都没涨价,他亲兄弟种地还涨价,这地我不包了。前些日子,他还把我告到派出所,现在就算他把我告到法院,也别想从我家地里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家的“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恨不得“一股脑儿”全说出来才解气。张法官与调解员们耐心倾听他们诉说心中的不满,并从情理法理角度对他们不当言行进行批评指正,引导二人纾解情绪,最终,双方同意“面对面 ”调解。
为最大限度促进该起矛盾纠纷实质性、一次性化解,张淑霞邀请铁力市工农乡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及乡村调解委等部门,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工农乡兴隆村调解室展开调解。
调解室的一方小桌的两侧坐着兄弟两家人,二人一见面,没有了当初的剑拔弩张。张淑霞及时把握调解节奏,以亲情和情理为切入点,以法律和政策为准绳,将兄弟二人的矛盾纠纷掰开了、揉碎了、说透了;网格员和村书记也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趁热打铁。
“若老人还在世,最不希望看到你们两兄弟发生争执,影响感情,双方都让一让和睦相处,咱们村是全国文明村,你们作为本村村民理应为乡村和谐做点贡献。老大,你作为长兄先表个态”张淑霞语重心长地说。
“我没提前打招呼就涨价,是我不对,以前的事儿咱就都翻篇了,让我排水就行,水渠不用开了,我也不告了”哥哥不好意思地说。
“把家里事闹得乡里人尽皆知,我也有错,以后大哥家地里排水就从我地里排,咱还是一家人。”
在多方的见证下,曾经血浓于水的兄弟二人握手言和,乡里乡亲看到这场面也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也让这两位不善言辞的东北兄弟俩臊红了脸。至此,铁林人民法庭从做实司法护农角度出发,积极延伸司法职能,成功将这起涉农纠纷妥善化解。
一条小小的排水渠,
阻断不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
一件小小的矛盾纠纷,
见证了基层法官“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
铁力市人民法院铁林人民法庭以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持续做深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树牢司法护农防线,通过“田间调解”“炕头法庭”等模式,切实做到纠纷化解与农业生产两不误,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司法服务,以法治之力绘就新时代人民法庭新“枫”景。